体系动态

SYSTEM ACTIVITIES

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体系动态 >新闻动态

华南木薯史调研组赴广东大埔县寻找木薯县长历史踪迹

作者:产业经济研究室 发布时间:2018-09-07 阅读量:3822

    木薯县长刘禹轮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?为什么他在中山大学读了七年之久?除了推广木薯他还那些政绩?抗战胜利后他又去哪?为了解开这些疑团,华南木薯史调研组于2018年8月3日-4日赴刘禹轮的故乡——大埔县,寻找木薯县长的历史踪迹。

    8月3日,调研组来到了大埔县的方志办、档案馆和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。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,调研组检索出了近二十条与木薯相关的政府文告、通知。从这些档案文件可以看出,大埔县在民国时期也曾经大力推广过木薯种植,还号召全体学生利用寒假广种木薯,甚至到了七八十年代,木薯生产在农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。据检索出来的文件可知,大埔县不仅建有木茨酒厂,还有木茨干、木茨干丝片、木薯淀粉等木薯加工产品。

图1 大埔县档案馆

 

    离开了大埔县政府后,调研组便驱车前往刘禹轮的故乡——大埔县洲瑞镇。在这里,调研组见到了刘禹轮县长的侄子——刘新华同志。刘新华同志得知我们的来意后,十分热情地带我们前往刘禹轮的故居所在地——洲瑞镇田背村进行探访。

    走进刘禹轮故居,这里由于久无人居,已然荒草丛生,想想刘禹轮就是在这个房子里长大,再到后来走出这一方天地,闯出名堂,委实不容易。就在刘禹轮故居的旁边,还立着一块“举人碑”,原本在它旁边还有一块是属于刘禹轮的嗣父刘仲允的,只不过后来被拆除了。对于刘禹轮来说,养父刘仲允教导他读书做人,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。

图2 故居内部

图3 举人碑

 

    禹轮已逝,但故居旁的木薯依旧郁郁葱葱。刘新华同志还告诉我们,就在故居的不远处,有一处小亭子还留有刘禹轮当年题的字。有关刘禹轮的一点一滴,我们都不愿错过,于是调研组一行人又驱车前往小亭子。经过岁月的洗刷,小亭子如今也已变得破败,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正中央刘禹轮所题的“望梅亭”三个字。据刘新华所说,这是当年刘禹轮拿着竹子在地上一笔一划刻出来的。

图4 刘禹轮所书“望梅亭”

 

    在田背村,调研组一共拜访了三户人家,一户是刘禹轮同父异母弟弟的儿子刘新华,刘禹轮在台去世之后,刘禹轮的儿子刘维政和刘新华家还有书信往来。一户也是刘禹轮的侄子,他的父亲刘禹千和刘禹轮一样是刘仲允的嗣子。除了这两家之外,我们还拜访了刘禹轮秘书刘成金的胞弟,刘成金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跟在刘禹轮身边,关于刘禹轮的记载大部分都是由他撰写的,可惜的是,刘成金如今不在田背村,因此我们就拜访了他的胞弟。

图5 翻阅刘氏族谱

图6 族谱中的刘禹轮

 

    说起刘禹轮,老人家笑着说了句“哦~禹轮叔啊”,这一声亲切的“禹轮叔”,背后不知包含着多少他们曾经一起经历的岁月。在和这位老人家的谈话中,我们得知,刘禹轮早在当上丰顺县长之前,就已经在这里号召大家广种木薯了。而“木薯县长”这个称号也并不是丰顺人给他起的,刘禹轮当县长的时候在丰顺县推广木薯,当灾害饥荒来临时,丰顺受灾最轻,其他地方的人都逃荒到丰顺,刘禹轮也都予以救济。后来外县的人感念刘禹轮对他们的帮助,就叫他“木薯县长”。

    告别了田背村之后,调研组一行还去拜访了田背村刘氏族谱的编撰者刘迪威先生,期许从他这里能够多了解刘禹轮一些。果不其然,刘迪威先生对刘禹轮了解颇深,还为他写了小传。得知我们是专门来探访刘禹轮的,刘迪威先生对我们很热情,跟我们聊了不少他所知道的刘禹轮,还解答了许多困惑我们的问题。

图7 调研组与刘迪威先生合影

 

    到这里,一个丰满鲜活的刘禹轮清晰地呈现在我们脑海中,他不再是书中冷冰冰的人物。他有血有肉,他是田背村村民记忆中的“禹轮叔”,他也是逃荒百姓口中的“木薯县长”。除了在民国时期推广木薯,救活了无数人的性命之外,刘禹轮一家四代致力于教育,真正是做到了“百年树人”。